猪价持续下跌,国家启动新调控预案
发改委将启动“猪肉储备”,防猪价过度下跌
春节后,猪价直泻而下让大部分业内人士很无奈。数据显示,自2011年9月份以来,国内生猪价格至今已持续下跌8个月,生猪价格由最高20元/公斤跌至14.25元/公斤,跌幅接近30%。
“有关部门近期将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稳定生猪市场价格,防止生猪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保障养殖户利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
根据新的调控预案,国家启动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三级响应,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生产,并适时增加一定数量的中央和地方冻猪肉储备。周望军说,新的调控预案将猪粮比价8.5∶1纳入了调控范围,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生猪养殖利润超过40%即意味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上涨,可能诱发盲目补栏。
新调控预案新特点解读:将以双边调控为重心
周望军介绍,新预案不但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还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上涨。为提高市场价格调控的有效性,新预案大幅增强了政府储备吞吐调节的能力,包括明确了正常情况下的政府冻猪肉储备规模,增强了应对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能力;提高了政府冻猪肉收储规模上限,增强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能力。近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新调控预案进行详细解读。
新预案内容调整→增加了猪肉储备
周望军说,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很难统计,所以新预案中主要用猪粮比价来设定预警指标,这是第一个调整的内容。旧预案中有应急储备,包括国家发生突然情况,比如地震、洪水等要拿储备肉去保障市场供应,新预案中增加了两块储备量,一个是中央政府调控的储备量,一个是地方政府的调控储备量。也就是说,新预案中猪肉储备共有三块:一是应急储备,二是中央政府的储备,三是地方政府的储备。这样就有了更强的储备吞吐能力来稳定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调控的手段也更加丰富。
新预案调控目标变化→既防高又防低
周望军表示,希望通过预案的调控使猪肉价格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所谓的合理水平是要让养殖户有利可图。根据多年的经验,猪粮比价在7.5∶1是比较合适的,就是农民养一头猪有200元左右的利润。猪价不能过高,不能让城里的人特别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吃不起猪肉。为此,新预案设置了两个区间,一个是猪粮比价跌破6∶1就启动预案,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二是猪粮比价涨到8.5∶1就要启动预案,防止价格过快上涨,既防高又防低。旧预案是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主要是考虑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新预案是保两头,既保护养殖户的利益,也保护城市低收入群体利益。
新预案如何设定预警指标→适时收储和投放
“一旦猪粮比价跌破6∶1,就启动预案,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开展收储;一旦猪粮比价高于8.5∶1,也启动预案,主要是投放政府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周望军说,由于全国各地价格差距比较大,冻猪肉收储预案并不是全国同时启动。
会否执行最低收购价→条件尚不成熟
“猪肉和稻谷、小麦不一样,稻谷、小麦保存时间很长,猪肉的保质期只有七八个月,如果收购大量猪肉后,市场生猪价格还在低位,还没有走出低谷,猪肉就可能过期,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全世界也没有说对猪肉制定最低收购价的。现在最好的做法是调控边际量,在价格过高的时候把库存的储备抛出去平抑市场,价格过低时,收储一部分稳定市场和生产。”周望军表示。
上一轮调控预案效果如何→缓解作用明显
周望军说,
上轮预案发布以来对缓解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举例来说,预案出台之前,2006年5月,生猪价格最低到了毛猪只有3.26元,到2007年5月份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最快涨了三倍。2009年发布预案后,这次生猪价格从2011年开始涨,最高点时同比涨了57.1%,应该说比原来的波动浮动减缓了2/3。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猪价格预案出台对调控生猪市场、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季度肉价是否会上涨→可能性不大
“通过前期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生猪产销地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对后期市场猪肉价格的走势,大家有两种看法:规模养殖户认为,这一轮猪肉价格的低谷可能会出现在四、五月份,之后价格可能会回升,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散养户的看法则比较悲观,他们认为这轮猪肉价格可能到今年年底才会止步或略有回升。”周望军进一步表示,尽管为了防止生猪价格进一步下跌,新的调控预案已经启动,但期望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仍不现实。个人估计,这轮生猪价格下跌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到中秋节、国庆节左右猪价可能会止跌回升。
各方声音:新调控预案恐不能真正化解“猪周期”
自2007年发改委等部门启动猪肉价格调控至今已4年多。2007年猪肉价格一路攀升,当年7月发改委等三部门推出8项措施来稳定价格,国务院也部署促进生猪市场供应等工作。2009年初,猪肉价格开始走下行通道,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又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2010年6月,猪肉批发价格跌到每公斤14.55元的谷底,商务部从当年4月到6月开展了连续四批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
尽管监管部门频繁出手救市,但并没有缓解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那么,本次新《预案》能否破解猪肉价格的暴涨暴跌“怪圈”?对此,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这次预案是上次预案修订出来的一个正式的预案,上次的预案主要是防止猪肉价格下跌过快,这次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要上升也是缓慢的上升,下降也是缓慢的下降,而猪粮比是根据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教授针对新预案的新特点进行点评。
四川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的交易员张衡(化名)称,由于新《预案》还没有与公众见面,具体的影响还不好判断。另一方面,以本次猪肉价格下跌为例,其主要原因是猪肉供大于求,而政府收储冻肉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今年在猪价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候预案马上出台了,这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使养殖户产生误解:猪价降低了,国家进行调控,是否以后养猪不会亏损了?”河北双鸽美丹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化世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生猪价一直下跌,由于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猪粮比价快速回落,此时启动冻肉收储在情理之中。”湖南邵阳养殖户张劲松(化名)对记者说,这次政府出台新调控措施,本意是好的,但是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在养殖户“遍体鳞伤”的时候,政府出手“相救”。他认为,对于生猪市场调节,要么政府全面管起来,要么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解决,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养猪户。
在记者的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猪价的下降只是短暂的,预计6月份之后价格会走高,从而担心这样的结果会不会误导决策层:只要收储,价格就会很快回升,人为扩大了收储的作用。
而对于实际生猪生产来说,新调控预案的出台意味着什么呢?
“主要是提升养殖者的信心,防止盲目抛售。如果从能否化解猪价暴涨暴跌来说,作用不是很大。”张劲松对记者说。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新调控预案的出台对生猪养殖户,尤其是打算近期出栏商品猪的养殖户影响最大;从长远发展来看,对种猪场影响很大,对于种猪场来说,这是一个市场趋于稳定正常波动的信号,种源是商品生产的基础保障,种猪场对市场理性发展有信心,将会促进种畜禽选种制种工作开展,带动商品生产水平、市场供应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石家庄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褚素乔表示。
对于本次调控预案中,政府提高冻猪肉储备规模上限,化世鹏认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表明了政府的调控决心,但是在收储过程中,还应加强监管,避免那些不是通过收购生猪屠宰加工后入储,而是把原有的库存转为储备或者把库存的其他肉(比如原来的进口六分体)加工后入储,削弱了收储的调控预期。
正如我们前期分析预测的一样,本轮猪价在4月下旬开始止跌上涨,那么,生猪市场是否正式进入反弹上涨通道,猪价受新调控预案的影响有多大呢?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调控政策并不意味着今后养猪不会赔钱,调控只是帮助养殖户抵御部分市场风险,尽量避免猪肉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而不是完全避免价格风险,市场仍将起到基础的价格调节作用。
对此,孔祥智教授认为,五一猪价出现上扬,只是小规模的反弹,全年的猪肉价格会相对平稳,在年底到春节之前,下半年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上扬。
“2012年猪价不会太低,整体是盈利的,预计猪价大部分时间会在14~17元/公斤运行,养殖户不必过分担心,加强管理,不发病或少发病是大家最要关注的。”化世鹏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