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悠悠青山两旁,山花暗自溢香。遥听山歌晚唱,又见迟归牛羊。”曾几何时,这幅动静有致的田园牧归图对于干旱少雨的会宁县而言,只是一种美妙的遐想。
近年来,在草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指引下,逐步告别漫山放牧的会宁县养殖户正迎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从一家一户羊散养的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会宁县草畜产业“畜”势而起,一路高歌猛进,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提出了“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发展战略,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带动、项目拉动、资金撬动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舍饲化养殖、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狠抓项目建设、品种改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加大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转变养殖方式,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县草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养殖龙头企业达到54家,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354个,规模养殖户达到3.6万户,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180万只、70万头、27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8万吨,位于全省县区第三名,为声名昭着的“中国肉羊之乡”,并跻身甘肃省肉羊十强县行列。
而今,错落有致的畜舍,长势喜人的紫花苜蓿,膘肥体壮的牛羊,满脸喜悦的养殖户无不彰显着该县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给干旱山区带来的勃勃生机。
产业化步伐强势加快
龙头效应规模养殖“双擎拉动”
对草畜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方向。由传统的家庭少量养殖向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发展,是草畜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转变草畜产业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为此,会宁县研究出台了支持草畜产业发展的30多个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的原则,抓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抓大户带动群体发展,抓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全县草畜产业初步形成了靠龙头提升水平、靠规模养殖增加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养殖数量较快增长、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养殖效益持续看好、群众建设养殖小区的热情空前高涨的发展格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草畜产业逐步做大的过程中,一批善抓机遇、信息灵通、市场观念较强和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草畜产业链条的延伸中脱颖而出。侯川乡侯川村上街社的张海荣就是其中之一。他从1986年开始养鸡,2000年之后从河南引进“固始乌鸡”试养并在全乡推广。他同养殖户签订饲养协议,将第一批1万只乌鸡发放给30户农户养殖,出栏时,他按照协议以每公斤14元的价格收购,然后整体包装发往各地。农户每只鸡净赚5元钱,饲养300只鸡不到3个月收入1500多元。在张海荣的带动下,侯川村养殖户已达100多户,年饲养量达40万只,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多元。通过现代肉羊项目扶持,以207线肉羊高效养殖示范和中北部肉羊养殖集中区为主,选择郭城、河畔等12个乡镇肉羊养殖基础好,全膜玉米种植面积大的村庄,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小区逐步实现了养殖环境生态化、圈舍建设标准化、肉羊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规范化,推动了区域内肉羊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现代草畜产业龙头效应和规模养殖 “双擎拉动”下,会宁县草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完成草畜产业发展投入5.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3亿元、民间投资3.3亿元,启动建设会宁县金铃养殖有限公司中川奶牛场等大型集约化龙头企业10家,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工建设甘沟钟岔养殖小区、四房三房养殖小区、翟所鑫发养殖小区等114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6104户。
草产业开发强势推进
生态效应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随着养殖小区、龙头示范户带动作用的显现和养殖规模、养殖种类的拓展,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会宁畜牧部门面前:如何探索新时期草畜产业最佳发展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一次次实践、调研和讨论,一个科学持续发展脉络日渐清晰,那就是按照“三压三扩三全” 的总体思路,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和奖励补助政策的有利时机,采取政策引导、活动促进、协会链接、企业拉动等配套措施,加快草产业开发,让经济有效益,生态有效应。把会宁建成全国草产业的核心基地,实现立草为业,富民强县的目标。
为此,会宁县组织投放紫花苜蓿、红豆草种子230多吨,以坡地、新修梯田为主,大力推广草田轮作技术,采取定人、定位、定任务、定措施的“四定”目标管理机制,加强整流域连片优质牧草示范区建设,在会师镇、新添堡等10个乡镇,建设3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种植核心示范区11个,1000亩以上的整流域优质牧草示范基地17个。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切实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70多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50万亩(紫花苜蓿137万亩、居全省第一位,红豆草3万亩,黑麦草、冰草等10万亩)。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培育壮大等方式,建成草产业龙头加工企业达到5家,小型收购网点达到45家,截至目前,通过协会收购调运各类优质豆科牧草1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产业服务体系强势融入
科技培训动物防疫“并驾齐驱”
吹响草畜产业强势发展精锐“集结号”的同时,各类产业服务体系也要同步随行。因此,建立一个集养殖技术培训、动物防疫、新品种推广示范的服务体系,是保障会宁县草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该县聘请省上专家,正大公司培训讲师和草畜产业讲师团讲师等,采取专家授课、现场交流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以养殖小区选址建设、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疾病防治、饲草生产利用等为重点,对养殖企业及小区负责人、技术人员,规模养殖户及县乡防疫人员、包乡包片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仅2012年,全县共举办特色、实用的养羊养牛培训,养鸡培训,养猪培训及草产业等县级培训8期,乡级培训132期,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20多人,广大农民13600多人次,增强养殖企业、小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坚持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协调推进,良种、良料、良法、良舍、良医配套发展,制定了会宁县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方案等技术标准,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人工授精点28处,引进牛、羊、猪等良种10000头(只),畜禽良种普及率达85%以上。在动物防疫工作上,该县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以春季、夏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重点,加强高致病性禽流、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使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合格率达到90%以上。同时,该县还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制定了《会宁县2012年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工作》及《会宁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39家兽药经营企业进行GSP认证,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和出境检疫工作,检疫各类畜禽9.8万头(只),检疫各类动物产品3.4万吨。
长效机制强势助推
产业崛起软硬环境“珠联璧合”
实现草畜产业崛起,在效益拉动的同时,还需“政策驱动”。会宁县因地制宜,针对县域实际研究制定了草畜产业发展规划及草畜产业富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草田轮作制度等30多个政策及规范性文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势推动,每年召开草畜产业动员会、促进会、现场观摩会,县上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建养殖小区给予补助。健全机制,科学运作,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领导责任机制建立上,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草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人和各项目标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政策导向机制建立上,该县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落实好招商引资、企业税费收缴、建设用地、资金倾斜、物资扶持、科技承包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上,该县通过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向上要一块、社会集一块、财政拿一块等办法,建立以政府贴息为保障、以金融贷款投入为主体、以农户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社会服务机制建立上,该县组建草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7家,发展会员3.2万人,带动养殖户2.4万户。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了牲畜交易市场和草产品销售行为,制定了产品标准,扩大了市场交易量,提高了会宁草、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上,该县制定了《会宁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办法》、《会宁县草畜产业标准年督查考核办法》及《防疫考核办法》等,把草畜产业开发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下达任务,分解指标,跟踪督办,严格考核,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草畜产业的责任感,加快了草畜产业开发步伐。
与时俱进才能打破“瓶颈”,永葆产业的春天。着眼长远,会宁县及时制定了下一步草畜产业战略目标,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三区一带两支撑”为平台,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突出发展以紫花苜蓿、玉米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稳定发展猪鸡业,着力提高草畜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走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发展的路子,把会宁建成全国草业大县、全省畜牧强县。
我们相信,在现代先进理念的指引下,会宁县草畜产业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