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养羊,在农村群众的眼里不稀罕。可最近,内丘县小辛庄的群众纷纷议论起本村的标准化养殖基地。传统养羊,建个半露天的羊圈,按时喂饲料就成了,不是那么复杂。而在标准化养殖基地内,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应用,一点也不简单。负责人高孟臣说:“要用技术把肉羊养殖做大做强。”
养殖基地一个养殖大棚里,有的羊全身乌黑,有的羊黑白相间,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打有耳标。高孟臣介绍,这是乌骨羊,是独一无二的全身黑丝、乌骨的绵羊品种,每斤市场价能达到40元。打上耳标,就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每只羊的情况。
记者在大棚里转了一圈,却没有闻到任何异味。高孟臣说:“大棚内撒上了生物菌,能自动分解羊粪。”养羊讲技术,饲料也不是简单加工的。据介绍,玉米秸秆等饲料在贮存时要加生态菌,这样味道上更香甜、营养更高,羊爱吃,吃了不爱得病。
就是这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吸引了小辛庄群众的目光,他们纷纷来看稀罕,而这也正中高孟臣的“下怀”。原来高孟臣早有想法,要和乡亲们一块干,把养羊这件事做大。他说,乡亲们搞养殖,单打独斗难以跟上市场变化,风险大。所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要带着大家伙一起发羊财。农户缺少启动资金,合作社担保申请办理专项养殖贷款。合作社还提供从基础母羊供应、育种到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在计划里,先从有养殖意愿和养殖经验的农户中,选择3个小组进行示范性养殖,每个小组10户。“那时,群众按要求饲养,合作社统一管理,虽然技术门槛是高一些,但疾病风险、市场风险都小很多,发羊财会很简单。”高孟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