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可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组织和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提高工件的性能和内外在的质量。但这种改变往往是肉眼看不见的,恰似一个人的感情付出,需要时间给予答案。
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后,面对员工的“千人百性万脾气”,我将“热处理”工艺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不同员工放入文化管理这个介质,通过加热、保温、应用不同水质,把握冷却速度,淬火、锻打,刚柔相济,既给予员工脉脉温情,又体现坚毅的力量,使“热处理”方法柔化而融入他们的心灵感受,改变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受“千锤百炼”的考验,获得两个文明的丰硕成果。
整体“热处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出操晨训是我们公司的一道风景线。每天早晨,全体员工统一着装,提前10分钟到广场集中,高声齐诵“企业精神”、“六倡六戒”、“质量方针”等训诫词。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的意义并非一句二句话能讲清楚,效果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在员工眼中,这是一种传统定势,是对整体素质的“热处理”。
一个初夏的早晨,朝霞满天,太阳一脸绯红。可眨眼的工夫就变了天,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向出操的员工袭来。员工们并未因突如其来的暴雨乱了方寸,尽管嘴上还在诵读“一戒缺少开拓心……”可是眼珠儿却走了神,有的员工时不时转过头看看站在后排的我。领读的副总经理也朝我递来试探的眼神,见我像平时一样若无其事,没有解散的意思,于是又提起精神,继续领读。待到出操结束,员工的衣服早就湿透了。事后他们都深有感触地说:衣服虽湿了,但心田却滋润了。雷打不散,我们见到了这支队伍的希望。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进行整体加热,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为进一步淬火做准备。如今企业的员工素质良莠不齐,大部分都未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有的员工尽管早已为人父母,但行为举止还像个孩子。作为一名现代管理者,要掌握整体“热处理”方法:正火、淬火、退火、回火……
许多企业都开展出操、晨训活动,这些活动的本意是一个企业理念的外化,是一种深厚文化的体现和群体素质的张扬,更是一种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手段。长期坚持,能使全体员工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群体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为明天的成功奠定扎实的根基。这些年来,我们公司每天坚持出操,正是为了弘扬企业精神、灌输价值观念、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行为,强化了纪律,凝聚了人心,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有些人并不领悟这种“热处理”的效应,认为是橱窗的塑料花,摆设而已;也有人认为是做给人看的花架子。不管如何,只要坚信、坚持,总有一天会看到自己所期盼的结果,那时别人疑惑的眼神会变为赞赏和感叹的目光。
表面“热处理”——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
开会是组织运作的重要手段、议事决策的主要方式,然而要开好会,实现目标效果,并不简单,有时还需要来点儿表面“热处理”。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去车间参加“让我们交心”青年座谈会。支部书记围绕青年如何提高技能、做适应时代发展的排头兵,请大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好半天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像木头一样静坐着,全无青年人的朝气。我知道,主要是有我这只“猫”在场的缘故。有的员工腼腆,有的谨小慎微,想发言又生怕讲不好、说错话,就干脆做了“收音机”。“谁先带个头?”支部书记话还未说完,有几个青年干脆就低下了头。
看着静坐在那里的一群年轻人,我虽“恨铁不成钢”,但总要“百炼才能成钢”。
“你们平时很活跃,是不是因为我在场,大家有点儿拘束?”我微笑着问道。我环顾四周,故意提高了声调:“告诉你们,我今天既然来了,就不走了。谁不发言,今天谁请客。”话音刚落,大伙一阵哄笑,会场顿时被笑声渲染得热闹起来,驱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结束了尴尬的局面。
“谁不发言谁请客”是幽默、是催缓剂,犹如工件表面遇上了感应电流、激光和电子束,热量即刻传入工件内部,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席话促动了员工发言的热情,有的员工的发言讲得非常深刻。
老子说:道是看不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开会其实就是一场戏。只要会议的目标明确、组织得当、准备充分、合理控制,并且会后检查督办,它的效率效果自然显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认为“会议不怕长,只要靠到墙”大有人在,有些与会人员常常一言不发,用沉默的方式参加会议,这通常是因为会议主持人只有威严而缺乏热情或方法,仅仅把会议作为传递信息的渠道,而非传递思想的通道,对与会者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倘若像表面“热处理”那样,用心、用方法满怀期望给予他们强大的热能,让冷冰冰的会场瞬间达到高温,从另一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换一种使人轻松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能够诱发内因转化,以改变其表层力学性能。
理论有着思维的美、抽象的美,只有理性才能欣赏它。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测试:一组人观看幽默喜剧片,另一组人员观看数学教学片,随后比较两组观众观看影片后回答难题的情况,结果发现,前一组人员的答案更有创意。“谁不发言就请客”是尝试用幽默的方式作为表面“热处理”常用的热源,以改变冷场局面,缓解员工紧张的精神压力。对员工要坦诚相待,适时适人适场合,创造一个轻松的会议环境,与他们心贴心交往,与他们共思维、同快乐,倾听他们的见解,在共同积极参与会议过程中,做他们的欣赏者和知心朋友,清除上下级之间的隔阂,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会议中的一些形式主义、人在心不在等问题,以实现会议的目标。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锤打成材的机会。
去应力退火——管理应是一种快乐
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是热处理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统称去应力退火。这种退火主要用来消除铸件、锻件、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如果不消除这些应力,那么将会引起钢件在一定时间后或在随后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裂纹。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五一”节放假的几天,是机修人员大忙的日子。因为正赶上在夏季高温前检修反应系统,每年如此,铁规矩。
假期前一天的早晨,我还没到厂,老远就看见从水基胶车间四楼窗中射出的电焊弧光,一阵清脆的叮叮当当敲打声在寂静的厂区上空回响……
我顺着楼梯向四楼走去,“咦,怎么楼梯上会有细细的黄沙?”我开始留意二层、三层……走到四楼,只见焊工老何一手持着面罩,一手握着焊枪,身后遮拦在滴加罐前的绿色蓬布,像舞台的大幕。“老总,今天你也这么早就来厂里啦。”眼尖的小庄抢在我前面打招呼。“哈哈,咱们都是‘心连心艺术团’嘛!”我一句调侃,几个小伙子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是出自内心的滋润。我环顾四周,发现原来蓬布是黄沙的“罪魁祸首”。我假装若无其事地走下楼。
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晨训会上,我打破常规,站到队伍前面,给员工来了个“高温回火”和“低温退火”,讲起了假日这几天发生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机修班的几名员工为了保障工厂平安,在节日放弃休息,圆满完成了每年高温前的设备检修任务。特别是小庄,放弃和家人共同出游的机会,投入工作。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机修班、聚焦在小庄的脸上。接着我讲了第二个故事——楼梯上的黄沙。讲故事前我故意顿了顿:机修班的安全意识非常高,检修设备前为防止焊接火花,把新厂区工地上遮水泥的一块大蓬布从一楼抬到四楼,将滴加罐与明火隔离,安全工作做得很细很好。我话题一转:他们搬运大蓬布时没有“做前完后”,事前没把蓬布清理一下,最后把沙子也带上了四楼,给现场留下了安全隐患。如果这一点也能注意到,那可是“锦上添花”啰!大家一阵沉默,一阵窃窃私语……
卡耐基说:不要害怕把精力投入到似乎很不显眼的工作上。当你每次完成一项小工作时,它都会使你变得更强大。如果你把这些小工作做好了,大工作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尽管我们的视野只有180度,但是通过“热处理”,我们学会以360度的视角看待事物。管理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有时却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我们只有放开眼光、扩大视野,用心把责任注入思考,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原由,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
批评与表扬,是天平两边相同的砝码,如何平衡,是心本管理中的艺术。炼钢回火的目的是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是为了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在管理中,有时通过“回火”的配合,调整硬度、减少脆性,以期得到所需的韧性和塑性,这是“热处理”管理的法宝。
在晨会讲小故事,激励、辅导、修正、教育员工,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口服心服,这比厉声厉色地斥责,更能让员工接受。在企业管理中,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人和事,采取“热处理”方法,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执行面,就能共同筑起优秀企业文化这座大厦。
正火“热处理”——医心比医病更重要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温度后,保持适当的时间,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的力学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一些“心病”,采取正火“热处理”方法,有时会像医生为患者诊治,既“医病”又“医心”。
营销员小张自从换了新“战区”,总是闷闷不乐。这位在市场闯荡了七八年的干将,性格是赢得输不得,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利就摆在脸上。一天傍晚,小张正在清理绿化责任区,我悄悄走过去,决定与他谈谈:“最近销售情况如何?”
“刘总,不瞒您说,我有一个星期没出差了。之前连跑两个月,根本找不到突破口。费用又大,月月透支。像这样跑下去,老婆孩子都要赔进去!不如呆在家里,还省了开销。”
这时,几只蝴蝶正在草坪里的花草间翩翩起舞。突然,一个蝴蝶的故事浮出我的脑海,我把它讲给小张听。有个小女孩,看见一只即将破茧的蝴蝶在地上翻滚、颤动,心疼得掉眼泪,她担心蝴蝶会在挣扎中窒息死亡,立即找来刀片,小心翼翼地在茧上划了一条缝,蝴蝶立即扑腾而出。它想飞起来,反复扇动着厚重的翅膀,可还是飞不起来,只能在原地打转。小女孩捧着蝴蝶哭了,她为自己帮了倒忙而后悔。
我拉着小张的手站起来:“小伙子,蝴蝶没有在茧里受困挣扎的经历,怎么能飞得起来?好钢不经过热处理哪能提高力学性能?你现在调整了销售区域,尽管出师不利,但这也是熟悉市场、积淀经验、激发灵感的机遇,这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正火‘热处理’工艺过程啊!”
小张呆滞的双眼顿时变亮了,他若有所思,一把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老总,谢谢你烧红了我这块铁,明天就出差!”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旧各有一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我和小张的一番思想交流,似正火,为下一道“热处理”工艺做好准备。这种与员工和颜悦色的交心、沟通,静中有动的宽慰式说服方法,让小张自己破茧,练就飞翔的本领。
淬火调质——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30多年前我学车工技术时,师傅在教我削一只齿轮毛坯时说,要注意工艺过程加工,齿轮毛坯先要粗加工,然后调质,调质后再进行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后来我才体会到,原来调质是为了使材料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延长加工零件的使用寿命。
市场是企业的第一车间,营销人员是企业这部机器的重要零部件。在机械制造中,要使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零部件耐磨、抗腐蚀且稳定性好,需要淬火加高温回火,结合调质。而对于企业的营销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有时更需要通过不断调质,改变他们的使用性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强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天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喂,你是老总吗?我是你厂的客户。让你们把产品检测报告送来,打了几个电话催,也没见到人影儿,怎么搞的……”一位客户连珠炮似的在电话里发泄怨气,让我闻到了火药味。
我赶快派人去调查,原来市场部吕部长早就准备好了检测报告,让新来的营销员小冯给这位客户送货时带去,可小冯把检测报告误给了另一客户。
“都是我东西耳朵南北听,张冠李戴了,老总,我错了……”小冯朝我瞟了一眼,低下了头。
“小冯啊,你可是有文化的大学生,你听听客户是怎么对我发牢骚的!”我边说边打开手机的录音。小冯头也不敢抬,仿佛在寻找个地洞钻进去。
“老总,我现在就送去,负荆请罪,这来回路费我自己掏腰包,买个教训。” 小冯边说边站起来,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便往外走去。
达尔文有句名言: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才能生存。知识经济崛起,需要我们改变许多游戏规则,这就好比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能。在这个用脑子工作的时代,需要管理者心头时时燃烧着每个员工都是优质好钢的信念。根据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把员工这些“料”用高温结合起来调质,就像锻打钢坯那样,剥掉层层氧化皮后,钢坯组织结构就会密实,就会获得高强度的韧性。
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一种体验,而体验无法传达。好员工的背后,是好企业首先做出了付出和努力。企业文化建设不在于怎么谈,而在于怎么做。文化建设不应由外向内,而应由内向外。现代企业管理,只要功夫下得深,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