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过的后,生猪价格一路下跌。4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有关部门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同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稳定猪价。
那么,收储能否起到提振市场,保护生猪养殖者利益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收储是把双刃剑,可以保护养殖者利益,也可能会使养殖者的损失变得更大。
首先,国家的收储政策提振了生猪市场,同时也坚定了规模养殖场的存栏信心。
规模养殖企业生产上往往采用标准化生产的先进生产模式,再加上国家财政扶持政策的支持,本身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很强的。当一些散养户在亏本线徘徊的时候,规模养殖企业还是有利润的。从河北畜牧服务网2012年对河北规模养殖场监测结果来看,虽然2012年生猪养殖整体效益并不好,但能繁母猪的数量并未减少,生猪的存栏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是能繁母猪主要集中在规模养殖企业,这此企业都想发展壮大,追求规模效益已深入人心。而事实上,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的确是赢利的,所以想让规模养殖场淘汰能繁母猪是很难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根据以往猪周期经验逆市扩大规模,以迎接新一轮暴涨。国家收储将会让这些规模养殖企业更加坚定信心,认为收储就一定能提振市场。所以,如果大家都认为收储能够解决问题,收储的结果,将会导致产能过盛的状态延续,直至大家都亏得血本无归!
在网络络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人们都熟知这次大周期规律,都想根据预测信息,最终抓住价格暴涨的机遇,分得一杯羹。大家想法都如此的一致,会出现的结果将是预期高峰不高,谷底更长,周期延伸。全新的周期可能会诞生,新的猪市秩序将会形成,最终将让人深感法无定法,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没有确切的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大幅减少的信息情况下,谁也不能确定猪周期的确切拐点出现时间!
其次,国家收储的冻肉是有时间限制的,收储之后还要放储。
在零下20℃冷库里存放的猪肉保质期为6个月,但是国家储备冻肉并不是冻了6个月的肉。国家储备肉以4个月为一储备周期,即4个月完成一次轮换,不停地流动更替,这样可以保证储备肉的肉质新鲜。持续的产能严重过剩,将使国家处于收储放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冻肉到期要出库,可能会冲击市场;另一方面,猪价急剧下降,又亟待提振。这样最后只能依赖市场的自身规律,亏得大部分人退出,进入下一个猪周期。
国家的收储不可能无限量的收,也将有自己的市场规律,将形成“收储周期”,即收储、收储、无法收储。
第三,国家的收储是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的,其作用是短期内市场的缓冲。
国家收储政策的制定是经过专家研究讨论的,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规律上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收储。据悉,2013年第一次收储数量确定为4万吨,在此之前国家冷冻储备是9万吨,这其实已经令国家收储放储处于两难的境地了。而2012年全国生猪存栏47492万头,生猪出栏69628万头。相对于生猪养殖规模,国家收储的作用更多的提振市场信心,对市场主要是缓冲作用。这种作用给养殖者提供了应对低迷市场的时间,不致血本无归。收储其实是释放了一个市场的危险信号,而不是安全信心。
规模养殖企业不能寄希望于收储,而应正视市场,猎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和数量。
猪周期其实是生猪的市场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来自于人心。当大多数人都看到生猪养殖业有利可图时,大批热钱投向生猪养殖,猪周期怎会不出现?与前几年出现的猪周期不同,这一次的猪周期所面临的是行业的重新洗牌。在2012年全年低价位徘徊的生猪市场,大批散户相继退出,而新上马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却层出不穷,搞房地产的来了,搞钢铁的来了,搞网站的来了,原有的大型企业也在办分场、扩张,生猪的规模化、标准化、产来化蓬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生猪养殖市场不得不重新洗牌。而经历这次猪周期后,日渐成熟的规模养殖企业将会越来越重视秘而不宣的信息,即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存栏的真实变化情况!
|